菜鸟炼成记
自从去年夏天父亲生病后,他平日辛勤耕种的菜地就逐渐荒废了。
看着往日郁郁葱葱的菜地变得杂草丛生,心里真不是滋味。正好体检时,医生叮嘱我一定要适当劳动,出出汗,降降脂。
于是,我把目光移到菜地上来。何不自己动手种点蔬菜?既可为自家餐桌贡献一点绿色健康食品,又能活动筋骨,锻炼身体。
说干就干!开春后,我就利用课余时间,收拾起了这一亩三分地。
先是拔草、除杂物、平整土地。
昔日松软肥沃、生机勃勃的菜土,经过炎炎夏日的曝晒,风霜雨雪的摧残,杂草藤蔓的侵噬,早已变得死气沉沉面目全非。
我甩开膀子干起来,奋力锄向龟裂板结的土层。看事容易做事难,没想到松土也是一件很费力的事。春寒料峭的二月中旬,不到半小时竟然汗流浃背了。本想打退堂鼓,但想到一两个月后那片绿油油的生机,又来了干劲,喝口水,继续干。
平整好土地后,我迫不急待地买来生菜种子,洒了下去,施了底肥,盖土,浇水。之后的天气,阴雨绵绵。心想,这老天多照顾我这种菜的新手啊,连浇水的工夫都替我省了。果然,过了一个星期,当我再去看时,大颗粒泥土的缝隙间,冒出了密密匝匝的生菜芽!
这种菜也不难呀,我心里乐开了花。然而,正当我还在做梦都憧憬着生菜自由的时候,一场倒春寒毫无征兆地突然袭来,一个晚上气温骤降至零度,还下了场冻雨!第二天早上赶紧去看,刚刚出苗的生菜都已经病怏怏地粘到了地面,扶都扶不起,已无力回天了!第一场种菜实践以失败告终。
寒流过后,我又跃跃欲试,准备种莴笋籽,听闻我的“宏伟计划”后,老种菜的郭爹说,不急,气温暂时还未回升,先等一阵,过了惊蛰再下种不迟。
又过了一个星期,我看菜园里那些老把式们都开工了,于是也开始了第二场种菜实验。陈爹关切地告诉我,这次别洒籽,那样生长太慢,干脆到他地里挑些现成的苗子去栽好些。他指着一块嫩绿嫩绿的莴笋苗说,“这还是我从农科院搞来的好种咧,栽点啰,保证长得快,味道好!”
陈爹退休多年,一不打牌二不逛街,一天到晚侍弄着他心爱的菜地,是菜友圈里有名的老把式,听他的准没错。
于是,在陈爹的指导下,我先把上次的地再锄松一下,将底下的土翻出来,打好菜洞,放足底肥。过了两天,挑了个阴天上午进行移栽,听陈爹说莴笋怕热,刚下苗时最好没太阳。栽完后,又用洒水壶均匀地浇透了莴笋根部周围的土层。
随着阳光普照,气温升高,我逐渐加大了施肥、浇水的频次。但是,我发现在与莴笋争肥争水方面,杂草们似乎总是技高一筹,怎么办?肯定要出手相救这些莴笋宝宝,不然,就真的成了五柳先生当年在南山下种豆时“草盛豆苗稀”的那番“盛景”了。
我俯下身来,轻轻拨开莴笋叶,小心翼翼地将每一株杂草连根拔出,绝不让它们占用一点莴笋的生存空间。除草虽然不要多大力气,但也是个细致活,有时也感觉挺遭罪的——在太阳下蹲久了脚发麻,而且汗水流进了眼睛也不能擦,因为两手都沾了泥……
劳作过后,虽然腰酸背痛,但每当看到莴笋苗在自己辛勤照顾下一点点茁壮成长时,心里别提有多开心。这一刻,感觉所有的累都值了。
一份耕耘一份收获。进入四月中旬后,我的莴笋终于赢来了大丰收。自家吃个够不算,还先后送给十多位住校的同事三四十蔸大莴笋,收获了无数羡慕的眼神。
通过这几次种菜实践,我想,我应该算是一只合格的“菜”鸟了吧。
作者简介:柳格彬,湖南省作协会员,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,湖南省作协教师作家分会会员。我校原物理系2001级校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