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 ——坚持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
一、学院简介:深耕理论沃土,厚植信仰根基
学院前身为 1978 年成立的马列理论课教研室,历经政史系、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部等阶段,于 2016 年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,成为直属学校独立的二级教学机构。学院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理论宣传、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。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办学历史近40 年,是我校首批获教育部特色专业的 2 个专业之一。 2006 年,该专业入选湖南省“十一五 ”重点建设专业;2010 年,入选教育部“ 国家特色专业 ”;2019 年,成功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。学院现设有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、湖南省蔡和森与党的建设研究基地、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基地、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、湖南省刘铁峰名师工作室以及湖南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 6 个省级平台。2018 年,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;2023 年,学院被遴选为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。
二、党建引领,理论武装:政治领航强基固本铸魂育人
(一)理念凝练,铸牢思想根基
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强化党建引领首先必须凝练核心理念。学院核心理念一是,以思政课教师“六要 ”标准为指引,凝练“教育者先受教育 ”理念,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机制;二是,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的“时代新人 ”为目标,用党的创新理论“铸魂育人 ”,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水平,严把人才培养政治关。
(二)机制创新,夯实组织基础
学院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构建“12345+N ”工作机制:聚焦“八个相统一 ”, 以理论深度和思想引领强化课程吸引力;围绕“红色基因传承 ”“改革开放与现 代化成就 ”双主线,深化价值引领;建立“校党委-党总支-党支部 ”三级联动体系,通过“主体责任工程 ”“教工先锋工程 ”“学生阵地工程 ”形成协同育人格局。通过组织革新与教学创新的协同共振,构建起理论浸润与实践淬炼相贯通、传统 优势与数字赋能相融合的思政育人新生态。
(三)狠抓落实,育人实效逐步凸显
学院党总支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 ”制度、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机制、党建工作机制,常态化政治学习,精心策划主题党日活动。学院被学校党委确定为标杆院系建设单位,教工支部被确立为第一批样本支部建设单位。近三年,“挑战杯 ”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 1 项、二等奖 1 项;全国“三下乡 ” 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立项 1 个;湖南省第九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获一等奖 1 项、二等奖 3 项;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 1 项、二等奖1 项、三等奖 2 项;“青春向党 红色筑梦 ”调研团连续 3 年获湖南省“芙蓉学子 ·乡村振兴 ”计划资助立项。
三、聚焦主责,深耕主业: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
(一)构建思政课改革创新“ 12345+N ”工作机制
科学构建思政课改革创新“ 12345+N ”工作机制,不断增强思政的思想性、 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。“1 ”立德树人一个根本任务;“2 ”立足结合中国式现 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实际以及学生思想实际;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讲好中国故事;“3 ”学校教务处、马克思主 义学院、学生所在学院三方协同联动,齐抓共管;“4 ”课堂效果实现思想性、理论性、亲和力、针对性四项目标;“5 ”理论研究引领工程、教师能力提升工程、大思政资源建设工程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思政课教学数字化工程五个工程;“N ”即通过多种方式、多种载体与时俱进的推进思政课建设。
(二)学科筑基,建设多维课程资源
学院入选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(培育)单位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 选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、思想政治教育(师范)专业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被湖南 nba比分直播:、财政厅批准为省一流专业。学院凭借本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提炼研究 领域,打造六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,为思政课提供思想性和理论性资源供给。
(三)课堂改革,创新“大小课堂 ”育人范式
坚持抓思政课堂重量的同时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,打造思政金课,创新育 人范式。为了课堂教学理论得到更好地认识和理解,积极推进理论课和实践课的 有机融合,在教师中开展“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 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”,采取“沉浸式 ”体验、研讨交流、集体备课相结合方式,促进思政“小课 堂 ”与社会“大课堂 ”深度融合;在学生中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 ”,探索“理论 +实践+研讨 ”三位一体的教研教改常态机制,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嵌的实践路径。
(四)体系贯通,构建大中小思政教育共同体
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,学院牵头联合搜狐体育:教育局思政课、教科所、中小 学校建立纵向跨学段、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,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交 流。通过集体备课、经典阅读、实习研习、联席会议、项目交流等方式优化教学 目标、内容、方式、技术等具体教学过程来推进搜狐体育: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, 形成了学院特色,并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。
四、强教强师,教师为本:教育家精神涵育思政“大先生 ”
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 84 人,教授 11 人,副教授 22 人。其中专职教师 48 人,教授 8 人,副教授 9 人,讲师及以下 31 人,博士(含在读)19 人。
(一)师德熔铸,新时代教师精神特质培育
师德师风是思政教师队伍的核心与灵魂,常抓不懈。引导教师争做“ 四有 ” 好老师,更高标准、更严要求落实师德师风要求;完善日常考核评价机制与制度, 对师德失范实行“一票否决 ”;建立健全长效机制,加强师德监督,弘扬教师恪尽职守、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。
(二)能力提升,教学科研“双引擎 ”驱动成长
学院致力于优化教学能力进阶培养体系,制定了《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导师制实施办法》《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课堂管理办法》等制度,激励专任 教师提高教学水平,促进青年教师成长。通过定期磨课、公开课听课、教学督导 听课、教学竞赛、教学科研业务培训、前沿理论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。近五年,获国家社科基金 3 项,教育部项目 3 项,“三报一刊 ”理论文章 9 篇,省级教学竞赛获奖 3 项。
(三)发展护航,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服务
学院致力于优化教师成长路径规划与视野拓展研修提升,为每位教师制定个 性化职业发展规划,依据其专业背景、研究方向和职业目标,提供精准发展建议 与路径。制定《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》,选派教学经验丰富、业务能力强的 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,助力其快速成长。近三年,学院为 8 名青年教 师安排了岗前培训和成长导师。同时,学院为青年老师成长实施“青蓝工程 ”“培 优计划 ”“暑期研修 ”帮助快速成长。
五、学以致用,知行合一:“知行合一 ”实践育人谱新篇
(一)行走课堂,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构建
学院以“知行合一、以知促行、以行求知 ”的要求指导实践育人工作,增强 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与感染力,学院积极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 ”。通过组织学生前 往铜梁古道、湖南省博物馆、岳麓山、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馆、蔡和森与蔡畅故 居、中央苏区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教学,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,深入理解思 政理论,感悟中国革命历史及红色文化的内涵。
(二)协同育人,三全育人立体化体系打造
学院致力于构建“三全育人共同体 ”,形成“教书育人—文化育人—管理育 人—实践育人 ”的综合育人体系,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。以“青马读书会 ”“谢 博士讲党史 ”“麦芒计划 ”“青春向党 红色筑梦 ”实践调研、实践教学基地、 理论宣讲团等方式提供学生实践活动,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锤炼自我,积累 实践经验,加深对社会、历史和文化的理解。
(三)技能淬炼,师范生核心竞争力锻造
为提升学生专业素养,学院积极举办师范生技能竞赛。每年开展“未来教育 家 ”师范生技能大赛,将专业教学与竞赛相结合,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。学生在 竞赛中展示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,积累实际经验,锻炼课堂管理和教学创新能力。 此外,学院还通过调研报告、论文撰写等寒暑假训练计划,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 研能力和学术素养,为其未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。
六、厚积成势,奋楫争先:时代新人培育“一马当先 ”
(一)品德优良,铸魂育人效果彰显
学院坚持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,着力推进“思政课程 ”与“课程思政 ”深度 融合、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机耦合、线上引领与线下引导紧密结合,持续强化对大 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武装,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显著提升。涌现 品德优良典型代表,如思政专业 16 级学生李志冬担任长沙开慧中学政治教师, 因成绩突出,被《新闻联播》予以报道;19 级学生张倪累计献血总量 7600ml,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;20 级学生刘恰奔赴新疆石河子艰苦地区,积极 投身国防事业,这些都是思政课育人成果的生动彰显。
(二)专业扎实,思政人才培养成效明显
学院持之以恒开展特色培育举措,精心打造系统化、协同化、精准化的培养 模式,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。通过“学术研习坊 ”提升 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深度;借助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;利用社会实践 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。近三年来,思政专业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3 篇,参与教师省级及以上课题 15 项;在全国“挑战杯 ”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荣誉 28 项,其中学科竞赛类 11 项,三下乡志愿服务类 3 项,学习类 14 项;获“挑战杯 ” 全国一等奖 1 项,二等奖 1 项,全国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 1 项;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,获国家级立项 6 项。近年来思政专业毕业生考编率(公务员、教师)达 40%以上,考研录取率达 25%,就业率平均在 92%以上。
展望未来,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完善“ 12345+N ”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机制,挖掘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特色鲜明思政课,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育时代新人,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思政力量。